English

还文学巨匠固有风采填学术研究百年空白

1999-08-06 来源:光明日报 王汝梅 我有话说

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《金瓶梅》,还有一部《续金瓶梅》。

近年来,《续金瓶梅》也为新时期学术研究所关注,加以整理校点、研究分析。《续金瓶梅》以宋金战争为背景,用金兵影射八旗军,以清兵入关屠城的现实为基础进行描写,披着写宋金战争的外衣,反映明末清初的战乱与人民苦难。《续金瓶梅》在体裁上熔神魔、世情、演义、笔记于一炉,可以说是一部杂体长篇小说。续作对《金瓶梅》人物形象有承袭,也有补充。

《续金瓶梅》作者丁耀亢(1599—1669),字西生、号野鹤,又号紫阳道人、木鸡道人,山东诸城人。因著《续金瓶梅》致祸下狱。《续金瓶梅》刊行后不久,即遭禁毁。从此以后只好化名著书。丁耀亢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,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物,饱尝了人世的冷暖辛酸,为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,再加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、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洞察力,一生写了大量的作品。

丁耀亢与著名小说戏曲家李渔(1611—1680)同时而齐名,可以并称“北丁南李”(李渔为浙江兰溪人)。丁耀亢曲论《啸台偶著词例》比李渔《闲情偶寄》早22年。丁氏早于李渔以“结构”为重点,提出“十忌”、“七要”、“六反”。“六反”谓:“清者以浊反,喜者以悲反,福以祸反,君子以小人反,合以离反,繁华以凄清反。”讲的是悲喜相间、清浊对比、福祸交错的艺术辩证法。丁氏还提出“要情景真”、“情节奇”、“不奇不能动人”的理论。李渔也提出“非奇不传”,认为奇才能新,新奇才能美。李渔小说刻意求新,失之纤巧,缺乏探索人生、追求理想的崇高宗旨。而丁氏虽也主张“不奇不能动人”,但因立足于动乱的社会现实,关注人生,关心民生疾苦,其小说显得宽阔博大,有厚重深沉的历史感,表现了强烈的爱国、爱民族、爱家乡的情感。

丁耀亢生在明末清初战乱年代,著作多有“激楚之音”、“违碍语”,遭到禁毁。钦定《四库全书》只收其著作目而未收其书。由于清代“文字狱”,使这位文学巨匠被淹没、被误解,造成文学史上的“悬案”与空白。“五四”运动以后也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。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,古典文学研究者,才开始重视对丁耀亢的研究,认识到丁耀亢著作不但有重要文学价值,对研究清代前期文化史,也具有宝贵文献价值。在国家有关部门和诸城市政府大力支持下,《丁耀亢全集》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“九五”规划重点项目。经过多年的研究、整理,《丁耀亢全集》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,计收丁氏著作18种,依据丁耀亢自刻顺治刊本、其子丁慎行续刻康熙刊本以及丁氏后裔家藏抄本等珍贵版本校点。《全集》具有重要文献价值。它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对被埋没300年的文学巨匠丁耀亢的研究。

《丁耀亢全集》出版,还有更为引人注目的一层意义。丁耀亢“借潘金莲、春梅后身说法”,以前集为依托写续集,对《金瓶梅》情有独钟。张清吉撰文论证《金瓶梅》作者是丁耀亢的父亲丁惟宁。《金瓶梅》问世之初,以抄本流传,董其昌、王世贞、王稚登等拥有早期抄本,其抄本发源地在诸城。初期抄本拥有者,都与丁惟宁有密切交往。目前,《金瓶梅》作者之谜的探讨,众说纷纭。诸说均可开阔思路,启发思考。由此可知,《丁耀亢全集》出版,对丁耀亢及其《续金瓶梅》研究,也必将进一步推动对《金瓶梅》作者之谜、艺术奥秘的探索,有助于开创新世纪的“金学”史。(王汝梅: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、吉林省红楼梦学会副会长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